【建置沿革】秦朝廢分封置郡縣,于今滕境置滕縣、薛縣。漢高祖時析小邾置蕃縣,隸屬豫州刺史部魯國;漢武帝時改滕縣為公邱縣;東漢時,公邱縣屬豫州刺史部沛國;漢獻帝建安三年(198年),分東海郡,于昌慮縣置昌慮郡,不久又改為昌慮縣,其他縣照舊。三國時,滕境各縣屬魏,魏襲秦制。西晉襲漢制,蕃縣、薛縣、公邱縣均屬豫州部魯郡。晉惠帝元康年間,蕃縣、薛縣改屬徐州部彭城國,昌慮縣由屬東??じ膶傩熘莶刻m陵郡。晉安帝義熙五年(409年),撤銷薛縣、戚縣,其地劃入蕃縣,屬兗州部。北魏太安三年(457年)撤公邱縣,置陽平縣屬兗州部魯郡。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徐州部置蕃郡,領蕃城(即蕃縣)、永興(今薛城區臨城鎮)、永福(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崮峴)3縣,郡治蕃城。?
?? ?
隋開皇六年(586年),蕃縣改為滕縣;開皇十六年(596年),滕縣升為滕郡,郡治滕縣;后不久滕郡改為滕縣,縣治在蕃縣故城,屬徐州部彭城郡。隋時縣境,東南至抱犢崮,南到今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西過微山湖,北與今濟寧市鄒城市接壤,東北至今山亭區城前,大致包括今滕州市、濟寧市微山縣、山亭區、薛城區以及嶧城區、臺兒莊區、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濟寧市鄒城市的部分地區。從隋至民國,滕縣境域大體未變。唐朝滕縣屬河南道徐州;元和年間,縣城東移二里筑新城(今滕州城的舊城區)。北宋兼置滕陽郡。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置滕陽州;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改為滕州,轄滕、沛、鄒縣和陶陽鎮,屬山東西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除滕州,滕縣隸屬山東布政使司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滕縣改屬兗州府。清沿明制。 ? ? ?
民國地方政區分省、道、縣三級。1913年,滕縣屬岱南道。1915年,滕縣改屬山東省濟寧道。1936年,滕縣屬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濟寧),為一等縣。抗日戰爭期間,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47年春,滕縣屬徐兗綏靖區;8月,山東行政區劃調整,滕縣屬魯西南第一行政督察區。1948年7月,人民解放軍第二次解放滕縣,國民黨縣政府瓦解。 ? ? ?
1938年3月日軍侵占滕縣。8月,偽滕縣公署成立,日軍派顧問控制。1939年4月,山東劃分四道,滕縣屬魯西道。1940年7月,四道改為十道,縣分一、二、三等,滕縣屬兗濟道,為一等縣。1944年,滕縣改屬兗州道。1945年8月,日本投降,偽滕縣公署瓦解。 ? ? ?
日軍侵占滕縣后,滕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縣境內和鄰縣間,先后建立幾個縣級政權(有的名為辦事處),政區的隸屬、名稱、區域變動較為頻繁。1939年2月,中國共產黨滕縣委員會在大趙莊成立;8月,以津浦鐵路線為界分為滕東、滕西縣委。1940年7月,滕西縣委撤銷。1941年7月,滕東縣委改為滕嶧邊工委??箲鹎捌冢h境各抗日民主政權隸屬中共山東分局第一區黨委魯南區。1941年,滕境屬魯南行政區。1943年9月,滕境屬魯南行政區第二專屬區。1944年4月,中共滕縣縣委、縣政府在東莊里成立;7月,設臨城縣;8月,設鳧山縣。1945年8月,滕縣、鳧山縣、臨城縣隸屬魯南行署第二專員公署。1946年1月,滕縣改為麓水縣;4月,雙山縣改為麓水縣,恢復滕縣;撤銷鳧山縣,原滕縣沿湖地區歸屬滕縣,官橋以南歸屬臨城縣。此時,滕縣屬魯南區行政公署第一專署,1948年9月,滕縣屬魯中南行政公署第四專署,臨城縣屬第五專署。1949年7月,滕縣屬尼山專署。 ? ? ?
1950年,尼山專區和臺棗專區合并改為滕縣專區(駐滕縣),轄滕縣、臨城縣、鳧山縣、平邑縣、白彥縣、鄒縣、曲阜縣、滋陽縣、濟寧縣、濟寧市、豐縣、沛縣、華山縣、銅北縣、嶧縣等。1953年9月,滕縣專區和湖西專區合并為濟寧專區(駐濟寧),轄滕縣、薛城、鳧山等縣;同時,撤白彥縣,將其所轄原屬滕縣的徐莊等5個區劃歸滕縣;建立微山縣,將滕縣所轄湖域劃入微山縣。1956年3月,撤薛城縣、鳧山縣,將其所轄部分地區劃入滕縣;12月,山東省調整縣的等級,滕縣由甲等縣升為特等縣。1960年3月,滕縣臨城公社164個自然村劃歸棗莊市。1979年1月1日,滕縣改屬棗莊市。1983年11月,棗莊市齊村區改為山亭區,滕縣東部的店子、馮卯、辛莊、徐莊、辛召、山亭、桑村、城頭8個公社劃歸山亭區。1988年3月,國務院批準滕縣改為滕州市。至2019年3月,滕州市縣級市建制31周年,轄鎮(街道)21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