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院??? 落 ?
??? 全縣村鎮多沿河川古道而設,人們親族相聚而居。新中國建立前,富裕人家以四合院為單元,數院相連,族人緊鄰居住。 —般人家院落布局亦以四合院格局為常見。院內北屋為正房,兩端留風道。前方兩側設配房,略矮。南屋多為三間。一般在院子東南或西南方向啟門。正房前植石榴樹。左邊門窗間設香臺。鍋屋、茅廁、豬圈、石磨均依院門方位而定。院內一般無井、院墻較高。60年代后,雖仍以堂屋為主體建筑,但多無配房,鍋屋、茅廁等附設建筑設置仍循舊習。大門多獨立,常建門樓以壯觀瞻。門內影壁,或畫彩畫,或植青竹。70年代末,民宅多設壓水井于院內。院墻漸低,僅以障目為準。 ?
??? 城鎮、廠礦居民多住公房,院落—般狹小,少花木,多為一家一院平房,庭院及室內布置皆依循傳統習慣。縣房管所屬公房,舊房多,大部分為大雜院,室內布置仍循傳統習慣。 ?
??? 農村擇地建宅,帶請人看風水。? —般以寬敞、向陽、地勢前傾、遠離墳地的地方為宅院。50年代,田園入社,民宅建筑多緣舊宅而起。60年代,實行宅園合一,農民多于村外開設新宅。70年代,大部分鄉村實行排房規劃,擇宅之風漸消。但關于建設民宅的禁忌習俗,在民間仍有較深的影響。 ?
二? 房??? 屋 ?
??? 50年代,鄉村建房仍多是草房。60年代,新房多為堂屋,一改兩窗—門舊制,始興兩門一窗。漸有兩山開氣窗的人家。瓦房增多,以青色機制大板瓦為主,水泥瓦雖供市,行銷不暢。70年代,時尚青磚到頂的瓦房,基石增至一米以上,外墻水泥抹縫,內墻抹白灰,三合一灰土鋪地。時興玻璃窗(后墻始有后窗),窗戶多安鋼筋防盜。山區瓦房逐年增多。進入80年代,城鎮或近郊建房,多為帶廈檐平房,時興刷涂料,外墻刮沙,水泥鋪地。兩層小平樓亦已相當普遍。 ?
三? 住??? 宿 ?
??? 通常以堂屋為正房,左為上房,老人住東間。中為明間,兩邊設隔山,靠墻安條幾,條幾前放八仙桌,上擺茶具,左右置座椅。正上方掛中堂,隔山懸鏡框、壁鏡、條幅、年畫為飾。明間為待客或家人聊天之所。西間常放置糧食、什物,子女成人后居于此,兒輩分居于配房,已婚子孫多分居于外。60年代后,成婚即分居者逐漸增多。新建堂屋多為三間兩門一窗,東面兩間相通,有夾山相隔,明間待客,暗間父母、老人居住。無父母,或父母別居,則小夫妻居東間,西間或為倉房或為廚房??腿肆羲?,常于西間搭鋪。 ?
滕州民俗--居住
時間:2022-11-17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