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的各項決策部署,堅持把其作為促進發展的強大動力和建設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的重要途徑,緊緊圍繞政務服務標準化這一核心主線,以“高效辦成一件事”工作為抓手,各項任務取得顯著成效。
做好簡政放權,規范權力運行。我市科學編制行政許可事項清單,在2022年版清單基礎上梳理滕州市行政許可事項清單267項。積極跟進事項承接落實,2019年以來累計調整行政權力事項360項。組織開展線上業務培訓,定期調度本級事項承接辦理情況,嚴格要求承接部門及時編制并公開詳盡的業務操作手冊和服務指南,做好工作銜接和移交,確保上級委托事項承接工作不落空、不脫節。定期開展下放事項“回頭看”工作,深入評估鎮街承接能力,整合優化鎮街職責任務清單、屬地管理事項主體責任和配合責任清單、鎮街權責清單,力求在減輕鎮街負擔與提升群眾便利度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持續優化政務服務布局,讓政務服務更加貼近民心、惠及民生。
強化審改賦能,提升服務質效。我市壓茬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統籌推動全市38個部門、21個鎮街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梳理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縣級863項、鎮級1898項、村級20406項“6+1”類政務服務事項的標準化;縣級614項、鎮級210項行政許可事項的梳理發布均已完成,認領完成率、辦事指南編制完成率、對應發布率均達到100%。聯動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在國務院13個“高效辦成一件事”2024年度重點事項基礎上,結合滕州實際,聚焦“化機鋰醫數”五大產業和“工建農服旅”五大板塊,擴充了49項重點事項,形成62項“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清單。目前,60個“一件事”應用場景已正式使用,辦理環節平均壓縮65%、辦理時限平均縮短76%、提交材料份數平均減少54%。立體推進工程建設領域改革,成功辦理多起“立項關聯”“工程規劃許可”“市政設施建設”等集成審批事項,實現審批效率顯著提升。創新推出“5G基站落地”“市政工程項目開工”等一站式集成服務,通過簡化流程、聯合踏勘及同步發證等措施,進一步便利了企業辦事。同時,探索實施“租賃即開工”和“簡易低風險項目開工”等新型審批模式,極大縮短了項目開工審批周期,為項目快速落地投產創造了有利條件。
聚力系統集成,延伸服務觸角。我市大力推行“一窗受理”,高標準完成1477項依申請類事項“一窗受理”統計組件填報工作,協調推進全市“7+1”類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三進”,按照“應盡必進”原則,通過整合窗口職能、簽訂(修訂)委托代收協議、新設辦事窗口等方式,實現“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切實解決企業群眾辦事“門難找、多頭跑、往返跑”難題。全面深化“一網通辦”,圍繞事項是否可網辦、是否可全程網辦等關鍵要素,全面排查“7+1”類依申請事項標準化梳理及上網運行情況,動態調整政務服務事項要素指標,加大辦事環節精簡和流程再造力度,推動更多適合網上辦理的事項由網上可辦向全程網辦、好辦易辦轉變。深入融合服務渠道,系統梳理全市“7+1”類依申請事項,對窗口端、PC端、移動端、自助端“四端”運行情況進行“過篩子”式核查,積極構建“四端”協同、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服務體系。在此基礎上,加強“無證明”數據供給,全面規范電子證照、證明制發,全市已歸集電子證照(證明)165類,數據量達485萬條。持續增強“愛山東”App滕州分廳支撐能力,深化大數據與審批緊密聯動,目前已上線9項“一件事”主題服務。同時,在市政務服務中心和21個鎮街便民服務中心全部設置“網上辦事體驗區”,提供全流程業務咨詢和現場輔導,積極引導企業群眾“網上辦”“掌上辦”,加快政務服務一體化提速進位。
創新服務模式,精準對接企業。我市積極構建“全方位”幫辦服務體系,深化政企聯動,強化鎮村兩級便民服務中心與幫辦代辦隊伍建設,形成了1400余人的專兼職“善跑腿”服務團隊,特別是市政務服務大廳52名專職“善跑腿”成員,均通過國家職業技術鑒定,成為全省首批全員持證上崗的幫辦代辦團隊。積極推行“六進”服務與“政務服務+商會”模式,組建“e企幫辦”商會服務團隊,確保商會成員企業享受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今年以來,“善跑腿”服務累計惠及30395人次。推行“一站式”駐企服務模式,針對滕州童車童床產業發展現狀,通過設備入園、技術入企模式,將省童車童床質檢中心實驗室電動童車電氣安全綜合試驗機等先進檢驗設備一次性轉移到企業生產一線,選派5名檢驗骨干常駐實驗室,高標準打造900平方米的童車童床質檢中心。通過產品隨時檢驗、報告隨時出具、問題隨時解決的快速服務模式,企業3C認證時間縮短三分之一,費用開支節省50%。打造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框架,依托信用風險分類,實施差異化監管策略,提高監管的精準度和效率,制定了《滕州市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抽查事項清單》及執行計劃,實現了跨部門、全事項監管覆蓋,2023年聯合抽查率超42%,涉及1014個監管對象,部門內部抽查覆蓋3438個對象,抽查事項及信用風險結果應用率均達100%。創新“信用修復一件事”,助力企業修復信用2000余次,高頻失信企業顯著減少。信用信息深度融入監管決策,形成閉環監管機制,廣泛應用于行政審批等八大領域,推出“信易批”“信易醫”等60余項激勵措施。歸集共享信用數據,實現市場主體精細化分類與動態監管,為營造公平、透明、高效的市場環境奠定了堅實基礎。
(劉林昊?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