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蜘蛛網”密布的老舊小區(qū)到煥然一新的生態(tài)街巷,從“斷頭路”梗阻到“十縱十三橫”路網貫通,從“灰頭土臉”的背街小巷到光影流轉的濱河夜景……市住建局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品質提升三年攻堅行動,圍繞“靚化、綠化、美化、凈化”實施8大提升行動、69個重點項目,讓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如今,“山東省適宜人居環(huán)境獎”的金字招牌,正見證著這座千年古城的華麗轉身。
實施“靚化”提質工程
城市功能品質全面升級
我市聚焦路網優(yōu)化,暢通城市脈絡以“東拓、西提、南融、北延、中優(yōu)”為發(fā)展導向,統籌推進城市路網建設。中心城區(qū)實施善國路、龍泉路等19條道路改造,累計提升道路93.5千米,覆鋪瀝青210萬平方米,改造人行道40萬平方米,新建停車位6100個;外圍區(qū)域建成龍泉北路、善國北路等交通動脈,打通府前東路、新華西路等11條斷頭路,新增道路38.5千米,“十縱十三橫”路網體系通行效率提升30%。
突出民生細節(jié),完善無障礙設施堅持“小投入、大成效”原則,修建盲道220千米,改造公園廣場無障礙設施30余處,新建工程無障礙設施達標率100%。我市創(chuàng)建全國無障礙示范城市的經驗獲省住建廳推廣,為特殊群體打造了安全便捷的出行環(huán)境。點亮城市夜景,提升夜間活力,實施荊河公園、高鐵站前廣場等重點區(qū)域景觀亮化,新增燈帶9800米、路燈220盞、高桿燈12座;完成荊河、小清河沿岸5500米景觀照明,打造連續(xù)濱河光帶。30余條道路完成路燈改造,平行路實現7千米全程亮化,夜間出行安全指數顯著提升。
推進“綠化”提檔工程
生態(tài)空間擴容提質
我市構建三級公園體系新建鐵西公園、振興公園等6個綜合性公園,改造提升荊河公園、龍泉植物園等4個傳統公園,利用邊角地建成萬春園、桃李園等25個口袋公園,新增及提升綠地110萬平方米,“城市公園—社區(qū)公園—口袋公園”三級體系基本形成,實現“3分鐘見綠、5分鐘入園”。
修復濱水生態(tài)廊道實施荊河、馮河、小清河綜合治理工程,新增及提升綠化140萬平方米。通過河道清淤、濕地修復、親水步道建設,打造集防洪、生態(tài)、景觀于一體的城市水系,濱水空間綠化覆蓋率達85%,形成藍綠交織的生態(tài)網絡。提升道路綠化品質完成龍泉北路、墨子大道等38條道路綠化提升,新增道路綠化48萬平方米。采用喬灌草立體搭配模式,配套建設綠廊步道、景觀小品,市民出行環(huán)境更加舒適宜人。
深化“美化”提優(yōu)工程
城市文脈特色彰顯
書院街青石板路上,修復一新的王家祠堂與文創(chuàng)咖啡館比鄰而居,歷史建筑群化身“網紅打卡地”。市住建局實施了書院街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性修繕,修復王家祠堂、滕縣池塘等歷史建筑7.5萬平方米,改造傳統街巷1.1萬平方米。通過建筑立面整治、地下管網升級,再現不同時期建筑特色,實現歷史文脈活化利用。
煥新現代生活場景,改造提升步行街等商業(yè)街區(qū),復鋪路面8000平方米,改造建筑立面1200平方米,新增智能街燈70盞,提升群眾購物體驗和步行街聚客能力,增強了城市夜間經濟活力。塑造文化地標節(jié)點,在城市廣場、道路節(jié)點融入善文化、墨子魯班文化元素,實施荊河歷史文化長廊修復工程,打造特色文化主題節(jié)點4處,擦亮“中華善城、現代滕州”城市品牌,彰顯城市特色魅力。
攻堅“凈化”提標工程
人居環(huán)境顯著改善
市住建局圍繞營造整潔有序的居民生活環(huán)境,推進并完成185個老舊小區(qū)改造,惠及居民5.2萬戶。實施“樓道革命、環(huán)境革命、管理革命”,整治“蜘蛛網”線纜1.5萬米,粉刷墻面122萬平方米,2005年前建成小區(qū)實現改造全覆蓋。
整治重點路段環(huán)境。對文昌路、永昌路等12條問題路段實施綜合整治,施劃潮汐攤位300處,設置臨時疏導點6個。通過“四不、三規(guī)、兩嚴”管理模式(不擾民、不臟亂、不堵塞、保安全;規(guī)范時段、區(qū)域、業(yè)態(tài);嚴格準入與考核),實現市容管理與民生需求平衡。提升背街小巷品質改造背街小巷172條,維修排水管道3.1萬米,建成生態(tài)街巷16處。通過飛線捆扎、透水鋪裝、墻面彩繪等微改造,昔日的“臟亂差”巷道變?yōu)椤皟裘姥拧钡墓部臻g,5.2萬戶居民直接受益。
從道路暢通到生態(tài)宜居,從歷史傳承到現代煥新,市住建局以“四化”工程為抓手,走出了一條“精致建設、精細管理、精準服務”的城市發(fā)展之路。未來,市住建局將持續(xù)鞏固提升攻堅成果,推動城市品質向更高層次邁進,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