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健全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完善鄉村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并強調通過特色產業發展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近年來,我市緊緊抓住國家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機遇,逐漸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化道路。市法院立足審判執行工作,緊密結合全市馬鈴薯產業實際,著力打造“薯鄉法庭”,為構建貫通產銷加、融合農文旅、對接科工貿的馬鈴薯全產業鏈提供優質高效司法服務。
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著力構建馬鈴薯產業鏈法治生態圈。市法院強化“抓前端、治未病”理念,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作為化解矛盾的“先手棋”,建立調解隊伍“橫到邊、縱到底”的全覆蓋網格化調解網絡體系,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搭建全方位部門聯動體系。界河法庭針對界河鎮是我市馬鈴薯核心產區的實際,堅持依靠鎮黨委、政府,與派出所、司法所、市場監管所等部門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共同出臺《馬鈴薯產業“一站式”解紛工作方案》,實現信息共享、風險共判、糾紛共治,形成化解難題強大合力。組建高水平調解員隊伍。主動探尋契合本地區風土人情的調解模式,創新“和為貴、土生金”調解服務品牌。選用熟悉本地情況、了解馬鈴薯產業情況的法律工作者擔任特邀調解員,對各類涉農糾紛提前調解、提前解決,法官助理、書記員全程參與案件調解,必要時,法官靠前指導,著力做好實質化解工作。去年以來,通過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化解產業糾紛數量占比49.6%。
創新糾紛化解工作方式,全鏈條優化涉農案件處理機制。市法院堅持糾紛化解與服判息訴并重,轉變工作思路,優化工作機制,確保涉馬鈴薯產業糾紛案件快速審理、快速辦結。持續做優特色黨建工作品牌。突出黨建引領,堅持“抓黨建帶隊建促審判”工作思路,將黨建深度融入法庭日常工作,聚焦服務“三農”、護航鄉村振興職能定位,創建“三味一界、和潤法徽”黨建工作品牌,將“信仰之味、為民之味、創新之味”融入釋法說理之中,進一步增強當事人對案件裁判結果的認可度。暢通糾紛化解綠色通道。按照“法官+助理+調解員+書記員”模式建立速裁團隊,針對馬鈴薯小額貸款、農資買賣等高頻案件,推行要素式審判,提升案件辦理效率。去年以來,馬鈴薯產業糾紛平均辦案用時下降20%。此外,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以智能技術賦能審判流程,精準高效辦理案件;針對農忙時節或跨區域產業糾紛,利用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實現在線調解、電子送達,通過數字賦能提升辦案效率,靈活保全推動糾紛化解。
主動延伸司法服務,護航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市法院深入貫徹司法為民理念,積極探索創新司法服務模式,通過多舉措打造高水平司法服務,優化案件審理流程,確保產業健康穩步發展。前移服務關口。著眼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界河法庭圍繞土地流轉征遷、合同簽訂、產品銷售、物流運輸等產業機制運行積極建言獻策,為中國馬鈴薯交易中心項目落地建設提供司法保障。以法庭為中心,在馬鈴薯合作社、馬鈴薯交易中心、馬鈴薯集中種植片區等區域設置法官工作室,實現案件審理、聯動聯調、審前調解、判后答疑、法治教育全覆蓋,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去年以來,界河法庭共設立駐村法官工作室6處,開展巡回審判16次,普法宣傳30余場次。精準把脈問診。及時梳理涉農案件在行業管理、社會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法律風險點,有針對性地向轄區黨委、政府發送司法建議,助推馬鈴薯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和轄區社會穩定。建立科學、靈活的財產保全工作機制,以替代性擔保、動態解封、活封活扣等方式,最大限度減少對企業經營活動的負面影響。及時為經營戶、合作社等提供法律服務,定期到企業開展座談調研,幫助防范和規避經營風險,為營造健康的產業發展環境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