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多方式多途徑探索非遺活態傳承、轉化創新和融合發展工作新路徑,逐步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并得以繼承和發揚,有力推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扎實健康發展。
在具體工作中,我市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協調機制,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隊伍建設。制定、實施項目保護規劃,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傳承性,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工作原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關注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滕州文化地域特色,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具有展現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在一定群體或地域范圍內世代傳承、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清晰的傳承脈絡,至今仍以活態形式存在,具有鮮明特色,在當地有較大影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展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申報工作。特別是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采取搶救性措施,予以優先保護、保存。
我市逐步加大財政投入,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需要。對行政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全面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現狀、傳承、傳播等情況,收集整理實物及圖片、書籍資料,并予以記錄、建立電子檔案。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保護,增強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展示、展演、學術研究等活動,爭取更多的傳承人補助經費,培養非遺項目傳承人。開展非遺教學活動,鼓勵和支持高等學校、職業技術學校、中小學校等教育機構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建立教學和研究基地,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培養、培訓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播和科學研究工作,全力促進全市非遺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